二、脫硫脫硝除塵塔故障應急專項預案
1 環境風險源與環境風險評價
我公司涉及大氣環境污染的環境風險源有:生產過程中脫硫脫硝除塵系統故障造成加熱爐燃燒廢氣的超標排放。
本項目發生大氣污染環境事件的主要誘因為:脫硫脫硝除塵系統故障,違法排放生產過程中加熱爐燃燒廢氣?蓪χ苓叴髿猸h境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本公司涉及的主要風險物質為加熱爐燃燒廢氣。
1.1 影響范圍及危害后果分析
加熱爐燃燒廢氣處理裝置失效:廢氣處理系統主要處理加熱爐的燃燒廢氣,主要成分有煙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加熱爐的燃燒廢氣經“水幕除塵+雙堿法脫硫+SNCR脫硝工藝”處理達標后通過一根33m脫硫脫硝塔高空排放。在發生加熱爐的燃燒廢氣事故排放情況下,主要影響對象有街北趙村和王家店子村村民。廢氣治理設施失效和故障時,加熱爐燃燒廢氣將對項目周圍大氣環境及敏感點造成一定的影響。
脫硫脫硝塔事故類型及危害程度
事故類型
|
危害程度
|
煙風系統故障
|
煙道溫度過高超過140℃,造成脫硫系統設備受熱變形、系統內除霧器塑膠、吸收塔出口玻璃鋼煙道或其他不耐高溫設施燒毀。
|
旁路閥、入口閥控制回路斷電,脫硫系統連鎖保護動作跳窯循環風機主機。
|
吸收塔系統故障
|
漿液循環泵跳閘,連鎖保護脫硫系統造成旁路閥、入口閥自動切換致使脫硫系統停運。
|
吸收塔液位過高,溢流(6.8米),易造成增壓風機出口煙道進漿液或脫硫系統集水坑溢流。
|
吸收塔內除霧器變形、軟化、坍塌,造成脫硫系統和主機長期停運。
|
吸收塔內漿液PH值過低,造成設備或管道嚴重腐蝕,脫硫系統和主機長期停運。
吸收塔內pH值過高,造成設備或管道嚴重結垢,脫硫系統和主機長期停運。
|
脫硫系統失電
|
電場產生嚴重閃絡而跳閘
|
漿液外泄
|
造成人身安全、環境污染等嚴重影響
|
其他附屬設備故障
|
攪拌器故障,影響吸收塔長期運行。
|
氧化風機故障,影響吸收塔長期運行。
|
真空皮帶脫水系統故障,影響吸收塔長期運行。
|
供漿系統故障,影響吸收塔長期運行。
|
漿液排出泵故障,影響吸收塔長期運行。
|
工藝水系統故障,造成脫硫系統停運。
|
1.2 預防和應急措施
預防措施:
(1)保證泄漏預防檢測設施、設備的投入。
(2)按照設備報廢標準,及時報廢設備。
(3)設計時應依據適當的設計標準,采取可靠措施。
(4)采用合理的工藝技術,正確選擇材料材質、結構、連接方式、密封裝置和相應的保護措施。
(5)把好物資進廠關,確保設備管線的質量。
(6)新管線、新設備使用前,嚴格按規程進行耐壓試驗、氣密性試驗和探傷,嚴格控制有隱患的設備投入使用。
(7)正確使用和維護,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不得超溫、超壓、超振動、超位移、超負荷生產,嚴格執行設備維護保養制度,認真做好巡檢工作,做到運密封點無漏氣、漏液。
(8)對安全防護設施進行維護,保證靈敏可靠。如果失靈,危險性更大。
(9)工作人員必須正確佩戴勞動防護用品,使用防爆工具。
(10)保證廢氣治理設施完好、正常運行。
應急措施:
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根據事件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勢態,以及政府發布的三級預警(藍、黃、橙),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應對事件做出如下判斷:
(1)啟動三級應急預案,并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調整。
(2)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環境事故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
(3)開啟洗消噴淋設施,防治大氣污染物高濃度排放。
(4)參加救護、救援人員以互相監護為主,按照必須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救護處理。
(5)受災群眾的安全防護。
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a. 根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性質、特點,告知群眾應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
b. 根據事發時當地的氣象、地理環境、人員密集度等,確定群眾疏散的方式,指定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安全疏散撤離;
c. 在事發地安全邊界以外,設立緊急避難場所;
d. 事故狀態下各單位、部門逃生人員根據引導人員的指引下沿上風向分片、分區沿著主干道進行逃生,逃生人員應互相照應,特別注意保護老、弱、病、殘、孕等人員的疏散。逃生過程中要注意風向的變化。
2 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1) 能夠體現應急工作統一指揮、快速響應、平戰結合的特點。
2) 注意與上級主管和政府相關部門或其他外部單位的應急預案相銜接。
3) 內容言簡意賅、重點突出。
3 組織機構及職責
同綜合預案4、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4 預防與預警
4.1 風險源監控
1、對脫硫脫硝除塵系統重要設備、設施按照有關主管單位規定進行經常性的檢測、檢驗,并做好記錄。
2、廠內24小時值班,按照公司巡檢制度,每小時進行循環檢查,并做好檢查記錄。
3、崗位員工每季度定期對所有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嚴禁無關人員進入。
4.2 預防與應急準備
廠應急指揮中心和廠部機關相關職能部門通過以下途徑獲取可能發生的加熱爐燃燒廢氣信息:
a)廠應急指揮中心獲取并公開發布的預警信息;
b)車間上報的預警信息;
c)對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重特大事件,經風險評估得出的事件發展趨勢報告。
4.3 預警
預警包括事故預警和風險預警。廠應急指揮中心接到現場加熱爐燃燒廢氣事故排放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應急報告后,應立即通知安全環保、生產、技術、設備相關部門專業人員,到達事故現場,根據現場情況預測可能造成的后果和污染危害程度、緊急程度、發展事態。并對大氣污染級別按公司級、車間級和崗位級做出判斷。企業應急指揮中心根據預測結果,應進行以下預警:
崗位級事件:發現人→周圍人員→當班班長;
車間級事件:發現人→周圍人員→車間主管→應急領導小組;
公司級事件: 發現人→周圍人員→車間主管→應急領導小組→周邊保護目標→環保主管部門→當地政府;
一般及以上事件:發現人→周圍人員→車間主管→應急領導小組→周邊保護目標→環保主管部門→當地政府。
進入預警狀態后,應當采取的措施:
1)立即啟動相應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發布預警公告。崗位級預警由公司安環科負責發布;車間級預警上報環境保護部門決定發布;公司級預警上報惠民縣人民政府決定發布。
3)轉移、撤離或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上報環境監測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5)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6)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
預警級別:
1)預警級別的劃分
本應急預案預警行動分為 IV級:
IV級預警
是指在生產線工段小范圍局部發生事故,只影響到廠區局部安全生產運行的事故,對應的事故類型本單位容易控制,是最低應急級別。此類對公司作業人員及周邊環境的影響可以忽略。
對應事故類型:
發生一般的加熱爐燃燒廢氣少量泄漏,工作人員或部門有能力及時作出有效的處理;
III級預警
是指在廠區內發生事故,只影響到廠區安全生產運行的事故,對應的事故類型本單位可以控制,此類對公司作業人員及周邊環境的影響可以忽略。對應事故類型:廠區小規模的加熱爐燃燒廢氣事故排放,工作人員、廠區負責人有能力及時作出有效的處理;
II級預警
是指廠區內發生較大規模加熱爐燃燒廢氣事故排放及安全生產事故,影響廠區整體安全生產運行的突發事故,必須動用公司應急救援力量才能控制;此類事故不會明顯造成公司以外的后果,周邊人群一般不會直接受事故影響。
對應事故類型:
①發生較大的加熱爐燃燒廢氣泄漏事故。
②周邊單位發生火災、爆炸,沒有威脅廠區設備設施,廠區能夠控制;
③中等程度的人員中毒事故,中毒人員有1~2人出現昏迷;
④發生設備爆炸,有人員受重傷,現場消防設施損壞事故;
⑤加熱爐燃燒廢氣收集裝置事故性癱瘓。
企業Ⅰ級應急響應【擴大應急(社會區域應急響應)】
當公司內部無法控制事故的擴大或可能影響周邊環境時,應啟動Ⅰ級應急響應,并由應急總指揮報請啟動惠民縣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對應事故類:
①公司發生大面積火災,加熱爐燃燒廢氣難以控制或設備爆炸事故,有1人以及以上等的綜合性事故或中毒人員有3人及以上出現昏迷;
②加熱爐燃燒廢氣處理設備失效,事故排放造成污染物落地濃度超標;
③II級事故擴大可能會給周邊地區造成環境、人員、生活影響。
預警內容
本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指的是當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環境突發事件時,怎樣在第一時間內將危險信息傳送給企業所有人員和周邊涉及人員,以及怎樣準備及進行應急救援工作,將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降至最低。
當企業收集到的有關信息能夠證明突發環境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必須要按照本應急預案執行。
進入預警狀態后,企業根據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及時上報給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政府相關部門及企業各部門應當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啟動相應事件的應急預案。
②按照環境事故發布預警的等級,向全公司及附近居民發布預警等級。
一級預警:現場人員報告值班調度核實情況后立即報告公司領導,公司應急指揮中心通知相關機構協助應急救援。若可能發生的環境事件嚴重,應當及時向縣、市政府部門報告,由縣、市領導決定后發布預警等級。
二級預警:現場人員或調度向負責安全環保專員報告,由安全環保專員負責上報事故情況,公司應急指揮部宣布啟動預案。
三級、四級預警:現場人員立即報告部門負責人和值班調度并通知安全環保專員,部門負責人或調度視現場情況組織現場處置,安全環保專員視情況協調相關部門進行現場處置,落實巡查、監控措施;如隱患未消除,應通知相關應急部門、人員作好應急準備。
③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
④指令各應急專業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人員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⑤目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⑥ 調集應急處置所需物資和設備,做好其他應急保障工作。
預警措施
(1)對一般的預警信息,事故所在部門立即報告部門負責人和安環科,并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進行處置。
(2)對較大以上等級的預警信息,事故所在部門負責人立即報告安環科,經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同意后啟動公司應急預案進行先期處置。
預警發布、調整與解除
(1)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分析判斷,確認各種來源信息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程度,初步確定預警范圍并向公司應急指揮部報告,由指揮部發布預警信息。
(2)預警警報發布后,公司應急指揮部各職能部門應當迅速作好有關準備工作,應急隊伍應當進入待命狀態。
(3)根據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控制程度和發展態勢,當危害程度超出已發布預警范圍時,則應提高預警級別;當事故得到有效處置,危害程度明顯小于已發布預警范圍時,則應降低預警級別。
(4)經對事故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或者經應急指揮部會商,事故得到控制或隱患已消除,可宣布預警結束。
報告內容:報告部門、報告時間、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類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預警級別、警示事項、事態發展、相關措施、咨詢電話等。
調整與解除:確定事件級別,實時掌控事態發展,及時調整預警級別,事件危機解除后30分鐘內發布解除預警信息。
5 信息報告程序
1)單位內部信息報告
(1)公司應急救援24小時報警電話:0543-5268188
(2)報告的形式及要求:當確認發生車間級及以上級別事故時,第一發現人應通過喊話、對講機、電話的形式立即報告事故所在車間,同時上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小組,應急救援指揮小組要及時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事故情況,以利于及時組織其他應急救援部門投入應急救援工作。
(3)內部事故信息的通報流程:

2)環境事件信息上報
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在事故發生后立即撥打環保應急電話:0543-5335728,并向地方人民政府報告事故信息,隨時報告事故應急救援進展情況。
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報告。
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
3)向周邊友鄰單位通報
當突發事件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公司應及時向周邊友鄰單位通報事故情況。通報信息包括:事件發生的性質、時間、地點、發展態勢等,友鄰單位應做好緊急防范措施。
6 應急響應與應急處置
6.1 應急響應
6.1.1 分級響應
預案突發事故響應分級及內容見表6.1-1:
表6.1-1 突發事故應急響應機制
級別
|
類型
|
事故描述
|
污染事故及影響范圍
|
工作組織與上報
|
I 級
|
區域級
|
事故涉及的有害影響可能擴大到公共區域(居民區),需要動用政 府部門以上應急救援力量才能控制
|
廠區大面積火災、爆炸、加熱爐燃燒廢氣處理設備失效大氣污染物擴散至周邊區域,造成影響
|
由省應急機構指揮,濱州應急機構協助。上報至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環保廳、山東省應急辦、濱州市環保局、濱州市人民政府、惠民縣縣環保局、惠民縣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
|
II 級
|
公司級
|
事故實際的范圍在公司范圍內,需要動用公司應急救援力量才能控制,但其影響預期不會擴大到公共區域
|
加熱爐燃燒廢氣收集裝置事故性癱瘓;廠區發生較大規;馂、爆炸,影響范圍主要在公司內
|
上報至濱州市環保局、濱州市人民政府、惠民縣環保局、惠民縣閩鑫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應急指揮部
|
Ⅲ級
|
廠區級
|
事件涉及的有害影響范圍為廠區,需要動用廠區應急救援力量來控制,影響預期不會擴大到其他工段
|
廠區發生小規模的加熱爐燃燒廢氣泄漏,影響范圍局限在廠區內
|
安全環保監管部負責人
|
IV 級
|
工段級
|
事件涉及的有害影響為個別工段,不需動用廠區應急救援力量即可修復
|
突發環境事件后,加熱爐燃燒廢氣小范圍泄漏,不會影響廠區的正常生產
|
廠區負責人
|
6.1.2響應程序
.png)
圖6.1-1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程序
6.1.3應急結束
當污染物得到處理,遇險人員全部得救,事故現場得以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后,現場指揮部確認事故現場對相關人員和周邊環境不會再造成危害,經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確認和批準,總指揮宣布應急救援工作結束,現場應急救援隊伍撤離現場,并通知本公司相關部門、周邊社區及人員,事故危險已解除,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
6.2應急措施
1)二級防控體系
一級防控措施:廠區內設置 “水幕除塵+雙堿法脫硫+SNCR脫硝工藝”組合的加熱爐燃燒廢氣凈化處理設施,保證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得到有效處理。
二級防控措施:廠區設置了堵漏器材,吸附、捕消器材等事故后可及時堵漏,吸收有害氣體,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2)事故應急措施
加熱爐燃燒廢氣處理設備發生故障應急措施:
一旦加熱爐燃燒廢氣處理設備停止運行失效,需采取如下措施:
(1)【啟動 I 級響應】
加熱爐燃燒廢氣處理設備操作人員要及時向設施負責人匯報,廢氣處理設施負責人確認消息后上報應急指揮中心,應急指揮中心啟動應急,組織各應急小組準備就緒。
(2)【停止生產】
生產車間負責人立即負責停止生產,以減少廢氣量的產生;
(3)【搶險救援搶修】
加熱爐燃燒廢氣處理設施負責人聯系應急指揮中心,派搶險救援小組進行處理設施的搶修。注意:搶險救援小組人員穿戴好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搶修人員依照公司《煙氣凈化系統運行規程》進行排查和搶修。
(4)【緊急疏散、警戒】車間安全人員負責
①車間安全人員負責車間無關人員公司內疏散路線的確定,應急指揮中心負責員工疏散路線和目的地的確定。
②及時告知下風向的村莊等環境敏感點進行人員疏散。
③警戒小組負責職工的有序撤離。
④警戒小組禁止非救援人員和車輛進入公司。
(5)【應急監測】環境監測小組負責
①本公司環境監測小組聯系外界檢測機構,監測廢氣泄漏點下風向涉及的環境敏感點以內 二氧化硫、TSP、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濃度。每天采用 4次(發生事故后每6小時采樣一次),同時將監測結果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
②加熱爐燃燒廢氣污染物濃度降至容許范圍內后停止監測。
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a)依據事件分類、分級,附近疾病控制與醫療救治機構的設置和處理能力,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處置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1)可用的急救資源列表,如急救中心、醫院、疾控中心、救護車和急救人員;
(2)應急搶救中心、毒物控制中心的列表;
(3)國家中毒急救網絡;
(4)傷員的現場急救常識。
b)迅速指派應急救援有關人員到達事故現場,組成現場應急指揮部,指揮事故現場的搶險救災工作;
(1)確認泄漏毒物種類、名稱,危害特性,應采取隔離、疏散措施,設定初始隔離區,封閉事故現場,避免無關人員進入事件發生區域;
(2) 應急人員應佩戴個人防護用品進入事件現場,實時監測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濃度;
(3) 執行醫療救護的應急救援人員佩戴好個人防護用品,迅速將患者轉移至上風口,根據受傷情況進行現場急救,嚴重者迅速送往醫院搶救;
(4) 對事故現場進行洗消,嚴格控制消洗污水合格排放,防止次生二次污染事故。
7 安全防護
7.1 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a) 禁止應急人員無安全防護進入污染區域;
b) 佩戴防護器具符合安全規范要求;
c) 做好應急工程中人員人員的安全監護。
7.2 受災群眾的安全防護
a) 禁止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污染區域;
b) 對現場及周圍人員進行防護指導、人員疏散;
c) 有毒區域的交通車輛、人員進出管制等工作。
8 應急狀態解除
8.1 應急終止的條件
經應急處置后,現場應急指揮部確認下列條件同時滿足時,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應急指揮中心可下達應急終止指令:
a)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應急處置已經終止;
b)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c)損失控制在最;
d) 傷員得到妥善救護、安置,社會影響減到最小。
8.2 應急終止程序
a)應急中心確認應急終止符合條件。
b)應急總指揮宣布應急終止。
9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9.1 現場通訊保障及后勤服務
廠行政事務中心、物資中心做好車輛和物資的使用準備工作。廠辦、調度室做好通訊保障工作。
9.2現場救護和醫療
行政管理部負責應急救護的組織與協調工作。
9.3應急物資供應及運輸
物資中心負責應急救援物資的采購供應,行政事務中心負責郵寄物資運輸工作。
9.4 應急救援物資
各單位根據本廠生產裝置有毒有害;返奶匦约笆鹿是闆r,依據其職責配備應急救援中所需的消防器材、各種救援機械和設備、監測儀器、堵漏和清除污染材料、交通工具、個人防護設備、通訊器材、應急電源、照明、醫療設備和藥品、生活保障物資等,并定期對應急物資進行檢查、維護與更新,保證始終處于完好狀態。
三、脫硫脫硝除塵塔(廢氣治理設施)失效現場處置方案
1 事件特征
表1-1 廢氣處理系統異常事故特征分析
事故類型
|
地點或裝置名稱
|
可能發生的季節
|
造成的危害程度
|
事故前可能出現的征兆
|
大氣污染
|
加熱爐
|
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事故的可能
|
若不及時處理,造成大量排放導致總排口廢氣超標,造成環境污染事故,后果嚴重
|
廢氣處理設施異常,設備操作不當。
|
2 應急組織與職責
2.1 基層單位應急自救組織形式及人員構成情況
若發生大氣污染事故時,現場要成立臨時的應急搶險、自救小組,主要由當班崗位成員即車間班組長、操作人員組成。
2.2 應急工作職責
負責組織當班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撤離和緊急疏散工作,對人員進行清點;向車間負責人、安全員或公司應急辦公室上報事故發生情況;
3 應急處置
3.1應急處置程序
.png)
圖3.1-1應急處置程序圖
3.2 廢氣處理系統異常應急處置措施
當“水幕除塵+雙堿法脫硫+SNCR脫硝工藝”(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裝置發生故障時,崗位人員立即匯報總指揮,派人檢修,若短時間無法修好時,則須配合本崗位停止生產。
3.3 報警方式及內容
組長:申付才
電話:18639506310
報告內容:發生故障位置、是否能夠處置。
4 注意事項
4.1 佩戴個人防護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項
注意個人防護器具的選型及正確佩戴,必須做好個人安全防護。
4.2 使用搶險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項
1.使用前應檢查搶險救援器材是否完好,不得使用有缺陷或已失效的搶險救援器材;
2.采取救援對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項
人員救護、處理泄漏、人員疏散時一定把握風向,人員一定要在上風向進行救援;人員疏散時一定要向上風向或側風向疏散。
5 現場應急處置能力確認和人員安全防護等事項
(1)現場處置主要依靠兼職應急救援力量及專業應急處置力量來完成,因此只有公司兼職應急救援力量及專業應急處置力量具備現場應急處置能力,其他無關人員原則上不得參與事故救援。
(2)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需要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佩戴安全防護用品,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
6 應急救援結束后續處置方面的注意事項
(1)清點人數;
(2)對救災中呼吸到有毒廢氣人員進行醫療觀察;
(3)清點應急器材的使用情況,并及時更新和維護。
7 其他特別警示的事項
(1)救援中要記錄好搶險救援的人數,作業中要輪流作業;
(2)及時發布有關事故信息。
|